江口村吴氏宗祠

清道光三年癸未(1823年)兴建江口村吴氏宗祠,宗祠为四合院风格,红砖瓦木结构,坐落于村中心处,占地约800平方米。楹联:坡脊祚传源追渤海,增城仕历宗接延陵。横批:吴氏宗祠。

宗祠历史以来都是村民的活动中心,村中大小事都在这里商量。

每年正月初一晚,迎本境(磐石境)列神回宗祠内供奉。正月十五晚,恭送列神回庙。迎送两晚间,村中特别热闹,灯火通明,锣鼓喧天,雄狮起舞。

自古村中的香火堂是集中的,原来是泥砖瓦房香火堂,80年代末迁至宗祠内供奉。楹联:南国发长传聖德,濂江毓秀振书香。

古时本村私塾、小学都设在宗祠内,内设五个教室、六个教师住房。1984年,小学迁至新学校。

虽过了近两百年,宗祠总体仍保留完好。1997年和2000年进行过小规模修缮。


幸存的“吴氏宗祠”

文化大革命期间,“破四旧,立四新”,本祠被列为拆除对象,在大门上方瓦口处动了工,但由于本身是“宗祠”和“香火堂”之故,没人敢真的拆,最终才幸存下来。只是,大门口的横批“吴氏宗祠”和两边楹联、走廊两边横梁上的木雕麒麟,被抹泥浆覆盖(后来清洗复原),祠内墙壁上的山水画被喷洒石灰水覆盖(无法复原)。


“渤海”、“延陵”考

按赵宋百家姓记载,吴郡“渤海郡”。渤海是东海通称。当初泰伯、仲雍公奔荆蛮,采药于衡山之下,荆人义之,从之者日众。东至大海,得千余家遂启吴国,自号“勾吴”。子孙以国为姓,概称渤海,以其国滨于海也。始建于周朝初年,最早的根据地为梅里村,在今江苏省无锡,后来国势强大,扩展到淅江嘉湖一带。所称的渤海,指的是长江流域的江、浙地区,而不是黄河流域的古渤海地区。所以“渤海”是表明吴氏宗族的根源。

泰伯十八世孙寿梦始称王国,寿梦有四个儿子,最小的为季札,寿梦王看季札最贤能,欲将王位传给他,但季札却谦让。因此封于延陵,称为“延陵季子”,延陵在江苏省武进县。季札的后代,称之为“延陵堂”。

“渤海”与“延陵”是一脉相承,均为吴氏的渊源,一而二,二而一。吴氏对联“延陵世德,渤海家声”源出于此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